傅松道:“30%不能再多了,别忘了,我也一分钱都不拿。”

        “啊?”季霍米罗夫第一反应就是不信,你不拿一分钱,为什么还要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下一刻他又信了,因为他知道,这笔钱对别人来说是笔巨款,但对傅松来说,却是微不足道。

        刚才他是按照莫斯科的惯例和传统,主事人先拿走三成,剩下的七成中,至少五成用来打点关系和上供,剩下的不到两成再分给下面的人。

        傅松不拿那三成,如果他们还拿那么多,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了。

        想到这里,季霍米罗夫道:“傅先生,那就三成,谁要是有意见,让他们来找我!”

        傅松终于满意了,老子养你可不是白养的,如果不能帮老子解决麻烦,老子不介意换个人。

        苏联解体后,如何进行经济改革成为了俄政坛上新的斗争焦点。

        随着价格放开以及私有化运动的展开,围绕经济改革的方向、方法等争论越发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尼古拉耶维奇的小圈子发生了分裂。

        但无论总统与副总统、政府与议会如何争论,“私有化”几乎成为了政治正确,谁敢否认“私有化”,谁就会成为所有人的公敌。

        苏联解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尼古拉耶维奇承诺提供经济援助搞建设。

        俄联邦作为一个能源大国,而且人口比美国少,尼古拉耶维奇天真的以为,资助的美元一到手,俄联邦“转身”就会成为发达国家,但现实却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