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兰大字不识一个,但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

        大哥傅春只有小学毕业,但在50年代早期能读完小学已经不错了。

        大姐傅夏高中毕业正赶上高考取消,没上成大学,在老家当小学老师。

        二姐傅秋跟大姐一样,初中还没读完就没学上了,过了两年学校复课,回校上了几天课,她发现已经跟不上了,索性办了退学,回家专心照顾弟妹们。

        二哥傅冬在整个乡(注1)里是出了名的聪明,从小到大,每次考试都考第一,是杨巧兰的心肝儿肉,74年的时候正在乡里读高中。

        三姐傅香比傅松大两岁,跟傅松都在念初中。

        杨巧兰死了男人后,没有别的指望,就指望着孩子们有出息。

        这年头农村人怎么才能有出息?一是参军,二是上大学,只有这两条路。

        村里人时常笑话她,现在都不兴考大学了,让孩子读啥书,还不如早点下地挣工分呢。

        杨巧兰每次都掐着腰,中气十足地回击:“戏文里考了几百年的状元,难道换了个朝代就不考状元了?我还就不信这个邪!我看你们就是眼红,我们傅家根儿好,娃儿们更争气,一个赛一个的聪明。等着吧,我们傅家肯定能出大学生!”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