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感恩节痛痛快快地放松了三天,傅松觉得自己该收收心,好好做做学问了,千万不能来美国半年,空着手回去,那就太丢人了。

        来美国后地这几个月时间,傅松一直在学习社会资本理论的知识,得益于纽约大学图书馆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社科类藏书,即便是自学,他的收获也不小。

        社会资本理论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理论工具,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不要说国内了,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有限。

        八、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最流行的做学问方式就是,将国外现成的理论翻译成中文,然后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于是这个人就成了国内该领域的专家。

        按理说傅松完全也可以这么做,但他不想仅仅当一个理论搬运者,理论搬运这种事情他现在不去做,将来自然会有人去做,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他没有信心,更自认为没有本事去新创一门理论,所以想来想去,他觉得应该将目标放到如何将社会资本理论与国内的实际相结合上,但学习了这么久,思考了这么久,仍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

        不过,跟安德列夫的一番谈话无意中给了他一些启发,他俩聊的虽然是企业管理和咨询行业,但始终贯穿着一个关键词——信息或者说数据。

        社会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价值化,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发展和维护,都离不开有效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那么,是不是可以从信息获取以及传播这个角度,来研究社会关系网络这一社会资本的本质?

        而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虚拟化的网络,它与未来的互联网类似,是不是又可以研究一下社会资本与互联网的关系?

        ……

        他在这边忙着写论文的时候,国内的特区即将举行一场让全世界都瞪大眼睛的拍卖会。

        12月1日下午,天气晴朗。

        不久后,内地建国以来的第一场土地拍卖会将在特区会堂举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