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钢铁苏联 >
        只要拿到这两项关键的参数,沙什穆林就可以据此来对原型车,进行更进一步的量产成本控制和性能删改,以求符合军方的要求达到最接近完美的量产状态,并正式投入第一批次的生产工作。

        这种原型车的建造方法和流程在过去使用的并不算多,绝大多数情况下,苏联坦克的原型车都是功能有删减、设备也没装齐全的阉割货。

        这一方面是因为战时条件有限,时间紧、任务重,先完成主要设计部分就立刻开始制造原型车,先拿出个最低性能指标、代表量产车下限不会比这更低的玩意儿去给军方看。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大节约项目耗时,尽快拿出可以做性能展示的原型车、一切从简,尤其对之前处在战略不利态势下,迫切需要新型坦克来扭转战场局面的苏联红军来说尤为重要,比如说马拉申科和科京联手搞的IS6项目起初那几辆原型车就是如此。

        在后来的第一批次量产型上,很多原型车都没有完善的细节都是到了那时候才加上去的。如果不是卡拉莫夫后来带人,又把马拉申科退下来的那辆IS6原型车大改了一通、完成升级,那这东西的综合性能是真不如量产版本,很多细节上其实都不太到位、属于凑合用那种。

        这二来的原因就是成本预算的控制问题,给原型车删减少装点东西可以进一步压缩成本,项目经费本身就不多或者是原型车成本有些超支的时候,这就显得非常重要。至于军方能不能接受量产车稍微高一些的单价,那还得等他们看过原型车的实际表现再说。

        如果真的性能非常强力、钱花的物有所值,那么量产车的成本只要不是高出太多,其实也都是可以被接受的。IS6也是这样方面的一个代表,其一批次的量产单价比军方开出的期望价格要高了整整15%,就这还是科京极力压缩全车成本、尽量不影响太多性能的最终结果。

        虽说贵是贵了点,但IS6的确是物有所值啊,甚至说物超所值都可以。

        马拉申科给出的评价是“论综合战场表现,IS6的作战效能至少在IS2的基础上实现了翻倍,多数情况下一辆IS6可以胜任两辆IS2才能完成、甚至都无法完成的任务”。毕竟IS6的机动和防护两项,对比起IS2来说实在是提升太大,堪称是有了质变。

        更能扛揍加上跑得更快,还一如既往地继承了IS2本就令人满意的强大火力,这就意味着IS6的战术弹性选择要远远高于IS2。甚至连一些原本是IS2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说高速驰援中型坦克部队进行重火力支援,放在IS6身上那都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