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崎一纸批文,这本书首批就将发行三千册,不仅在海汉国内发行,更重要的是向大明境内投放,以此来慢慢改变舆论。李奈等人虽然还没看过这本书的内容,但听他们俩这么一介绍,也就大致明白了其目的所在。

        虽说这种宣传对大明多少有些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是在为大明遮丑。毕竟对于对大明来说,失去了对琼州岛的统治,放任海汉在南海崛起,的确是相当严重的耻辱。

        如果大明已经明摆着不可能再从海汉手里夺回琼州岛,那么以一种相对不那么丢脸的方式来描述这一段历史,或许也并非坏事。因此在场的几名大明商人虽然明白了其中的猫腻,但对于这种做法也说不上有多反感,更何况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他们知道自己如果能完成海汉的要求,肯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果然宁崎便说道:“各位如果能协助在大明发行这些书籍,那么在下一年的贸易过程中,各位仍将像以前一样,获得优先结算货款的待遇。”

        李奈道:“若只是发行,恐怕也没多少人专程去买这些书来看,倒不如办一办活动,吸引一下文人圈子的注意力。”

        宁崎道:“三少爷言之有理,那回头我会让驻各州府的机构操办相关的活动,到时候也希望各位多多帮忙宣传。”

        海汉通过发行书籍的方式在大明搞文化渗透,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发行书籍的内容,也逐渐从经史子集之类的典籍,慢慢扩大范围,近年来更是发行了不少书中暗含宣传手段的书籍。

        而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诸如驻广办这样的驻外机构,也会配合书籍的发行,在当地搞一些针对性的宣传活动。比如说由当地某家书院或者文社出面,举办某本书的读后感征文活动。只要有足够份量的奖赏,自会有一些文人撰文投稿。不管其态度是对书中观点赞成还是反对,只要在当地引发了讨论热度,对海汉来说便是达到了目的。

        琼西书院并不是以文学功底见长的书院,想要撰写一些为海汉歌功颂德的诗词歌赋很难出彩,所以张金宝组织人手编写这本书也算是另辟蹊径,能够如此得到宁崎的赏识,更是大大出乎了他的预计。

        张金宝本以为靠着这本书在文教部高官心中为书院和自己刷一点印象就不错了,但现在看来显然上头对此的重视程度远超自己想象,倒也算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文儿小说;http://www.wenerbook.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