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方棠是跟着父亲从东海来中原做生意的。关于中原的传说,方棠从小耳渲目染。方棠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中原,便是离东海最近的扬州城。离了码头,没有了熟悉的海风,空气中的腥咸被柳枝青草的清香替代,城内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夜晚的灯火辉煌更是令人欣喜。

        方棠跟着父亲一路奔波,生意好了,父亲也忙碌起来,关于方棠的学业,也只能走到哪儿上到哪儿。也正因为他的不稳定,方棠很少能交到朋友,平日里唯一的说话对象,只有跟着他来中原的翎歌,一人一雕,形影不离。

        在方棠到长安遇见杨青絮之前,他在学业方面的表现可算是天赋异禀。学堂不同,课业不同,为了赶上这些参差,方棠花了不少功夫。父亲辛苦,自己要尽量为他分忧才是。

        只不过杨青絮的课,比起其他学堂的课要难得多。方棠在从前的课业里建立的自信,到了杨青絮面前,尽数消磨殆尽。杨青絮桌上的那把戒尺,几乎要成为他的日常。

        因着难度的关系,愿意上杨青絮的课的人并不多。方棠不想去麻烦父亲,更何况他会在杨青絮的班里,也是当时学堂的入学测验定下的结果。总归也就十几天的功夫,父亲就会带着他离开去下一处。

        那日,方棠习以为常地看着翎歌被人围观,出门前替它打理过的羽毛有些乱了。方棠眉毛轻皱,吹了声口哨,翎歌乖乖地飞上房顶,等着主人处理完事情,看热闹的人也就此散开。

        杨青絮在备课,方棠便一个人坐在厅堂里复习。杨青絮抬眸打量着这位好学生,心说难得有人这么自觉。

        方棠有个坏习惯,若是有想不明白的东西,便喜欢咬笔。那支可怜的毛笔尾部经常湿漉漉的,坚固的木制笔杆上甚至有几个淡淡的牙印。

        观察地久了,杨青絮自然是发现了方棠动作的规律,他轻咳一声:“若是有不会的,来问我便是。”

        方棠闻声愣了愣:“我会的,先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