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全部,但肯定是重要一环。

        “烛”的抽象含义中本就有“启明”。

        对于“不坠之火”的奥秘而言,“启明”是让更多的人沐于主的荣光。

        但是毫无疑问,范宁向世人灌输理性、言教灵感、扫清他们求索道路上的云遮雾障,这也同样是“启明”。

        当然,想打开“旋火之门”并穿行之,恐怕不是简简单单将《和声学》及后续课程发扬光大就行的。

        “艺术思想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代,我未来向世人传授的音乐理论,不仅要能解释古典和浪漫的语汇,还必须能同样解释印象主义甚至未来的现代先锋音乐,它必须是更艰深、更整体、更本质的东西。”

        第二天,课程从400座的大阶梯教室挪到600座的小礼堂,实际人数挤着并加座后已接近800。

        范宁从ii级和弦、vi级和弦的讲解开始,引入了阻碍终止的乐段扩展手法。

        和声写作中的变化音开始出现:下属七和弦、导七和弦、属九和弦、重属和弦、中古调式以及霍夫曼民族音乐中的自然调式...这些众人平时就有使用,但用得十分混乱和“凭感觉”的素材,在范宁前一天扎实的理论铺垫基础上,全部变成了条理清晰、可按需采用的灵感语汇。

        第三天,地方又换成了800座的中型礼堂。

        而且音乐学院全院老师,从教授到副教授、从讲师到助教几乎快来齐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