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全体起立第1/3页

        远距离的前街后巷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而圣礼台上,随着指挥大师手势挥下,合唱团站位又迅速改变。

        左侧与左侧后方合二为一,右侧与右侧后方合二为一,原先正后方的主诗班席,分开的合唱团员也再合拢。

        表面上看,区域之数从六减少为三,但实际上,内部出现了更微妙地细分,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四声部合唱团。

        “和散那!和散那!”

        “欢呼之声,响彻云霄!”

        三大块的四部合唱团组成的十二声部合唱,交替呈示和模仿着第23分曲欢呼的语调!

        巴赫为《圣哉经》写有4首分曲,分别为“圣哉”、“和散那Ⅰ”、“降福经”、“和散那Ⅱ”。在教义中,“和散那”意为“不坠之火”重新升起时的民众欢呼语,最初是“请求救援”、“请求拯救”的意思,后则引申为赞美惊叹之意。

        它和前一曲“圣哉”一样,同样建立在D大调的类似帕斯比耶舞曲的3/8拍上,就连旋律动机的组成形式也颇为相似,让前面“天地充满荣光”的欢腾情绪再度拔升一个台阶。

        “奉祂的名而来的,当受称颂。”

        第24分曲“降福经”,男高音唱出具备田园风格的咏叹调,长笛和小提琴提供悠扬的助奏,某种朴素而柔和的理性,静静地徜徉在谷植与花床的田园情调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