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的手法拆解了拉二几处大的情绪段落后,维亚德林开始谈整部作品的指法设计。

        “引子过后的这片音群,都先是一个分解八度,再是带着五度音程的迂回上升琶音,像我除去八度,后面的用一只手就能完成,你们不能和我比...你把它写得太快了,此处指法如果只利用右手来完成除去八度音程之后的琶音,这种速度要求会相当困难。”

        “是这么回事。”范宁深表认同。

        更要命的是这里的主旋律还在乐队,钢琴只是营造狂暴的音流背景,它要去合乐队,不能喧宾夺主,还要兼顾音流中最低处的打击感。

        也就是通俗来讲的“在跑动中继续敲钟”。

        “你是怎么处理的?”维亚德林问道。

        “左手弹奏前4个音,与右手配合完成整组琶音。”范宁答出了自己觉得顺手的方法。

        “原理?”

        “原理...”范宁皱眉思考起来。

        “核心在于用5-1指转3-1指的手腕转动来弹奏左手八度与上方五度,符合人体的发力习惯,也便于强调重音,因此举一反三,在后续以八度为基础的同样结构的琶音织体里,均可采用这种方式。”

        “原来如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