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上的主要火力,是四门24磅重炮、十六门18磅蛇炮,以及二十门12磅半蛇炮,虽然火炮是分列于两侧船舷的,但即便不考虑甲板上两门短射程的臼炮,单舷开火的一次投射量,也达到了300磅以上。

        而他即将面临的对手,除了那位“国姓爷”郑森的手下有一支还算得上强大的舰队外,中国人的海船,几乎全是标准排水量只有两三百吨的广船。

        即便那位“国姓爷”的舰队,虽然号称强大,其实所凭恃的也不过是船只的数量众多,比较擅长打群架而已。

        范德兰知道,郑家也一直试图仿制西洋炮船,但由于技术、工人等方面的原因,仿制工程一直不太成功。

        情报表明,郑家舰队中,排水量勉强够得上千吨级别的炮船,才不过五六条而已,其主力仍是常见的大约200吨的广船。

        不仅如此,中国人战舰上装备的火炮都是粗制滥造的水平,他们的蛇炮和半蛇炮不仅射程不够,发射的弹丸也重量偏小,穿透力很弱。

        如果躲在沿海,那么他们还算相对有优势,毕竟在港湾纵横、沙滩暗礁遍布的浅海区,占他的舰队大头的轻型船只有着极大的灵活性,而他的那些小型火攻船也有相当的威胁。

        但是,在范德兰看来,如果郑森胆敢主动出击,到外洋航线上来与自己作战,那么无异于自寻死路。

        范德兰自信满满,他六艘主力战舰再加十艘五百吨级别的快船组成的远洋舰队,足以抵挡“国姓爷”一次能够出动的所有船只。

        从次数不多的海战历史来看,从郑森的老子郑一官开始,由于船太小,为了对付西洋巨舰,每次可都是必须集结主力,而且还要在近海作战才能取胜的。

        早在1622年,八艘尼德兰炮船以80:0横扫明军水师后,中国人就把尼德兰战舰看作无法对付的庞然大物,和难以逾越的海上屏障,哀叹道:“我舟高大不及彼五分之一,而欲与争胜于稽天巨浸中,必无幸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