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比如火器的发展,绝不是一个独立项目,它需要多学科的同步前进,首先是大工业体系,如涉及火药发展的化学,金属制造业的冶金和锻造,及一系列工艺技术的发展,说细一点的话甚至需要包括车、铣、钻床等加工工具发展等等在内,但最主要的还是首要依赖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体系的突破发展。

        在这点上,崇祯朝相对来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一是不排斥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物理化学天文等等都比较大幅度的引进,政府也相对保持了鼓励态度;二是军队也鼓励从西方购买、学习、引进先进火器及制造技术及相关理论,甚至引进整支西方雇佣军来对明军进行训练、列入编制投入战斗。

        历史,往往令人遗憾,从明朝灭亡的前一年1643年来看,即便是处于科技革命前夜的西方,其科学发展还很不明朗,实用科技的进步更是极为缓慢。

        而此时的科技在中国,有着相当不错的发展环境,如果政局稳定,还是很有机会再次执世界之牛耳的。

        那一年,牛顿和莱布尼兹还没有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不过是个毛孩子,伽利略则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因为躲避教会势力的迫害而移居荷兰隐姓埋名二十年

        实用科技方面,以十七世纪已经普及的燧发枪为例,此枪整个欧洲军队足足装备了200多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后膛定装枪所淘汰。

        而迟至1840年英军进攻中国时所用的火炮,也仍然是黑火药前膛炮,但是当时满清的火炮技术已经大幅倒退,无论射程、精度还是机动性,竟然都远远不如清初时期了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已经使用上了先进的后膛线装火器,更是把满清中国甩出八百里

        而当时大明的科技代表人物徐光启,则出任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等职,位极人臣。

        此人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其精通农学,不仅著有崇祯历书和农政全书等著作,还努力翻译了西方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等科技书籍。

        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给汉人中国自救的机会,当时的明朝已经是朝不保夕了,饿得嗷嗷叫的农民已经在到处流窜造反。

        崇祯自缢殉国前一年,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的创立者——艾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自耕农民家庭,他成年以后成为了物理学的伟人,创立了一个气势恢弘的物理王国,其影响至今仍然十分深远。

        而明朝灭亡以后的第三年,德国的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于1646年出生当西方在明朝灭亡之后的数十年中,终于进入了科技革命全盛时期,满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却开始一蹶不振,甚至大幅倒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