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在于,维克托很担心一点,那就是马林科夫所提出的经济改革主张,很可能最终也会落个惨淡收场的结局。

        为什么这么说?

        进入联盟的核心领导层也有不少时日了,再加上维克托又是负责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识形态保卫局的工作也由他负责领导,因此,他对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那一场路线之争,还是有着充足了解的。

        在当时的路线争端上,一共有四个不同的派别,即:斯大林同志、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托洛茨基、布哈林与李可夫以及托姆斯基。

        在这四个派别中,布哈林所主张的经济路线,就是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支持对当时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的新经济政策进行实施改革。而撇开布哈林所提倡的允许发展富农经济,并通过向富农征税,在补贴给中农和贫农的方式,来提高中农、贫农生活水平这些建议,其所主张的一个根本点,就是依旧要将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当时的布哈林认为,国际上没有发生任何能够动摇资本主义稳定的新趋势,相反,资本主义正在得到某些改造,并且基本上相当稳固,所以,在对内政策方面,联盟也应该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与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尽管如今的局势和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马林科夫所提出的经济主张,也不像布哈林所提出的经济主张那样,涉及到了一系列有关富农的错误观点,但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在很多方面,两人的经济主张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尤其是在给与农民更多自留地,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等措施上,两人几乎是秉持着同样观点的,即:强调物质性激励在推动社会生产方面的重要作用。而物质激励所引发的后果,必然会导致农民的收入差异,换句话说,相关的政策一旦长期实施,必然又会在农民中制造出阶级的划分。

        换句话说,马林科夫所提出的经济主张,其实在骨子里与沃兹涅先斯基、布哈林的经济主张,是存在一定共同点的,将来,一旦他在联盟推动他的经济主张,很容易引来反对者的攻讦,没错,今天的沃兹涅先斯基,或许就是他将来的榜样。

        当然,路线上的问题在维克托看来还是次要的,真正的关键点在于,马林科夫的经济主张,与过去二十多年来,联盟所坚持的经济路线是完全悖逆的,斯大林同志的经济政策以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为核心,而马林科夫的经济政策,则是以发展农业为核心,考虑到联盟的经济资源有限,既然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那么重工业可以获得的投入,自然就会锐减了。

        如此一来,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利益集团,会作何感想?他们会心甘情愿的将原本应该分配给他们的经济资源,拱手让给农民兄弟吗?或者说,他们愿意安安稳稳的过上若干年苦日子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宏观经济中,有一个利害关系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一旦国家在一个较为漫长的周期内,重点支持某一门类、某一领域的发展,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受支持的门类、领域中,就会出现一个规模庞大的利益群体,而等到这个利益群体发展壮大了,他们又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并引导国家资源持续向他们所在的门类、领域集中。一旦某一天有哪一方政治力量试图扭转这一政策,这个成长起来的利益团体就会阻挠,就会反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