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都市小说 > 再见李桥 >
        后排的同学叫嚷,她妈妈在迎宾招待所洗床单!

        哄堂大笑。

        老师说,笑什么笑,清洁工也是光荣的职业!小学没学过《温暖》吗?周总理握住了清洁工人的手,都没学过?

        大家不笑了。

        安静比大笑更可怕。

        我真羡慕老师,他活在理想又美好的课本里,他的笑容像书页里的插画一样和煦。

        老师把教室里的安静当做是受教,满意地在表格上划改,说,职业是保洁员。地址,吴润其,采沙场旁的一栋小筒子楼这不叫地址。教书信格式的时候不是说过吗,地址要先写省份和城市,再写市区和街道,最后写哪条街几号。回去查了几条街几号再来告诉我。这是要放进档案里跟你一辈子的。

        查也没用。我们家没有街道名,没有门牌号。

        它就是江边采沙场旁一栋白黄黑三色交杂的筒子楼。

        它原本应是白色,孤零零站在江边,风吹日晒,外墙跟人的皮肤一样白嫩不再,开始泛黄,起皱,防盗窗的铁锈是大片大片的老年斑。它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人,身体内部还在缓慢运作,苟延残喘——拾荒的老人,挖河沙的苦力,清早挑着担子去街上卖发糕的大伯,他蒸的发糕香喷喷,整栋楼都闻得见清米香;骑着永久自行车走街串巷唱着“收破铜烂铁嘞~~”的大叔,他嗓子一喊,唱曲儿一样;夏天做冰棍冬天熬麦芽糖摇着手拎满城骑三轮的婶子,她说江城的小孩儿听见她铃铛声口水留三尺长;还有客运站门口租了小铺面修自行车的大爷,跟他挤一家铺面守着缝纫机给人补衣服修鞋钉鞋跟的大妈。

        谁都不知道家在哪条街几号。又有什么关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