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连徐英刚开始也不赞成,不仅不赞成,还极力反对,让他三思而行。

        在公开场合或者在别人面前,她可能还会含蓄一些,但对着傅松这个小师弟,她直接就称生态农业纯粹是个噱头,中看不中用。

        傅松知道她是为自己好,替自己着想,换成旁人,恨不得你立刻、马上投钱,至于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项目后面会不会黄,更不关心,先落袋为安,把政绩搞到手,过两年帽子一换,高升走人。

        傅松当然清楚生态农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理论基础上不完备,技术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等,导致叫好不叫座,甚至现在很多地方的所谓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也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骗政策骗资金,最后弄得一地鸡毛。

        这样一看,搞什么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等这些高大上的农业模式,貌似是在走农业浪漫主义道路,大概率会步骗子们的后尘。

        但傅松不这么认为,他有自己的通盘考虑,他决定搞生态农业更不是脑子一热,心血来潮。

        后世一提起中国农业,必然说落后,然后找落后的原因,无非是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种植制度和习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收入低、农民文化水平低等等。

        这些原因不能说错,甚至比较中肯,同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一样,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同样无法超越和必须考虑中国的基本国情,相比北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更为艰巨、难度更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10年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中国已经不是没有钱的社会了,无数大资本、热钱涌入农业产业,什么样的技术不能引进,什么样的设备不能买,什么样的设备不能造?为什么我们的农业还是那么落后?

        有人又拿生产技术、农民文化水平当借口,可每年邀请无数的外国专家进来,最后还是灰头土脸,农业依旧一潭死水。

        有人又说,中国现代化起步晚,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工业的现代化,受工业发展所制约,农业现代化水平不足是正常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