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零章可怜的叫价

        两淮的盐业,自古就非常发达,素有“自古煮盐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之说。

        从西汉开始,这里就出产食盐,因有大量的天然滩田,旱季的时候日照长、风力大,是海盐生产的的好地方。

        在北宋以前,最大的盐场都在淮南地区,当时采用的,是煮盐法。

        虽然古人很早就发现,岸礁上积存的海水蒸发后,可以凝结出少量的盐巴来,但是,大规模晒盐的工艺相对复杂,以当时掌握的技术晒出来的盐,其品质远不如用铁锅煮出的盐来得好。

        “自生为卤,人生为盐”,灶户们习惯将自然蒸发而成的叫做“生卤”,高温煎煮出来的才称为“熟盐”。

        熟盐可以储存很多年,所以也称之为“老盐”,上了年纪的人对老盐格外偏爱,可以拿来入药,消炎、治疗口舌疮等很有效果,加热后按摩身体,还能疏通经络。

        但是,煮盐的生产工艺毕竟落后,产量少成本高,最大的缺点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柴,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晒盐法便逐渐取而代之。

        大约明正德年间,由于黄河决口而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沉积于入海边,迫使海岸线不断向东扩展,使得淮南盐区距海日远,给盐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于是,淮北盐场便渐渐兴起,因为降水少,自然条件更加优越,这些新开辟的盐场,便大多采用晒盐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在沿海滩涂上谋生的人最怕的,便是潮水和台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