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海潮漫涨时,盐灶便尽被淹没,遇到强台风过境时,更是狂澜掀起,席卷西侵,人畜和庐舍四处漂泊,众灶户往往家破人亡,惨不忍睹。

        北宋天禧年间,范仲淹受命为泰州西溪盐仓监,正值秋潮鼎盛时期,潮水肆虐,盐田荒芜,民不聊生。

        范仲淹巡视灾区,耳闻目睹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毅然上书修筑海堰,经过四年的艰辛才终于建成。

        这道夯土筑就的“范公堤”长近百公里,高约五米,底宽十米,面宽三米有余,大堤施工技术完善,雄伟的堤身犹如一道海上长城屹立于海之滨。

        大堤建成后,东御潮卤,西蓄淡水,当年便产生了效果,外出逃荒的三千余户流民陆续回归,渔盐各业重又复苏,此后多年再未出现潮灾的记载,百姓誉之为“捍海堰”。

        范公堤的作用,为历代廉正官吏所推崇,纷纷作为任期内的一项保民安邦之举而加以修缮,使得范公堤得以维护和扩充,逐渐向南北延长,到南宋时,这道海堤便已北抵阜宁,南达吕四,长将近三百公里。

        后人怀念范仲淹的功绩,便把这一整段的沿海大堤统称为“范公堤”,明嘉靖七年,海安还在西寺为其修建了范文正公祠,成为千古佳话。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后世的范公堤虽已失却其捍海之能,但仍随着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起永载史册,流芳百世……

        ……

        林啸率领着数千人的队伍,一路走走停停,不断在沿途各盐场收购食盐,装车南运。

        或因身处“后方”的关系——漕督陈锦做梦都没想到,明军会直接从黄河突然“进犯”,此时虽然清军已线崩溃,但因信息不畅,淮安府境内的大小盐场,却还在照常生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